2015年9月1 日,在享誉全球华人界、唯一拥有海外声誉的华人音乐家斯义桂先生诞辰百年之际,领先全球的多媒体完整解决方案服务商费迪曼逊四维迎来了著名的低男中音歌唱家,与斯义桂先生颇具渊源的沈洋先生。
在全球目前最为先进的“四维全息声”实验室内,干净朴素的穿着、沉稳磁性的嗓音、带着专注而智慧眼神的沈洋接受了来自《东方卫视》的专访。
记者:8月29日,您于上交新厅献上一场音乐会,纪念斯义桂先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沈洋:我和斯先生,我们俩有很多相像之处,我们都是男中音,同样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来又都前往美国发展,特别是2011年,我在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出时 得到了一份名录 ,内容包括了斯义桂先生此前所有的演出曲目,时间跨度达18年,而这些曲目恰恰是现在我与同一个交响乐团所演出的曲目;试想一下,五十年后,另一位来自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在同样的地方,演出同样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轮回;而这种轮回就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是将我们的事业继续,直到永远;所谓向前人致敬,也是给与我们自己力量,去鼓舞未来的我们的晚辈。
沈洋同时表示,一个西方人去到中国歌剧院,成为长期的演员,这是不现实的;而斯先生当初去美国,则是以此为生,作为职业,可见是多么不易;并能够在往后不断攀登高峰,成为了伊斯曼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可以说,这样的高度,今天也无人能企及;至于为何要纪念他?主要还是想展示给大家,我们华人到底多强,能做到什么水准;他在声乐界的成功,如同李安先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值得全世界华人骄傲的。
记者:谈一下艺术歌曲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
沈洋:关于艺术歌曲的定义,我们不必深究。但是,我需要说,艺术歌曲在歌词上具有高度文学性,音乐上具备了高超的音乐语汇……其最明显的特征,并非在其创作上,而是在其的流传方式上,其更多的在音乐会、音乐学院等之中被作为教材或演出作品,是不能被随意改编的,可以说,其代了音乐事业、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脉络;我们很难用流行歌曲去概括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脉络,但是艺术歌曲可以,因为艺术歌曲,才使得流行歌曲得以诞生。此外,艺术歌曲可以展现出音乐家非凡的技巧和对艺术的追求,所以艺术歌曲本身是艺术,但更多的,其展示了歌者和作曲者全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名度、传播度等。
记者:您作为艺术歌曲演出者,如何看待自己从事的这门事业?
沈洋:无论唱美声也好,歌剧也好,如何卖菜,或是做饭,都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我不愿将其看待成阳春白雪,因为艺术本身如同人吃了饭一样,无论价值几何,目的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音乐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满足别人之前,需要先满足自己;对于表演者,保持“新鲜感”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在此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前进的动力,比如这次的纪念演出,在曲目上,要花很大精力去挑选,包括哪些曲目是有历史意义的等,需要从各方资料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以及海报节目单的设计、现场要讲的话等各环节,是把音乐会真正做成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自我歌唱水平、能力的展示;我觉得,只有把音乐会放在文化的层面,才能让我不断寻常乐趣,而这也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者:您谈到了保持新鲜感,那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哪些方面能够帮助您做到?
沈洋:(会心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觉得文化是一个整体,音乐作为其中一部分,更不是孤立的,比如我这次做节目单,从设计到最终呈现,就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所以说,视觉也可能是音乐的一种延伸;如同我喜欢摄影一样,这也是对音乐的一种补充——摄影是观感,音乐是听觉,恰恰构成了一种立体的感官审美方式;所以,无论是音乐、绘画、舞蹈、摄影等等这一系列,都是一个整体,对于我来说,前进的动力,还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令我对任何的艺术感兴趣,这些兴趣都成构成整体“立面”的重要部分。
沈洋最后表示,作为音乐家,我们都要生活,而生活则需要最基本的金钱、健康等等;音乐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需要获得酬劳,回报;但若只是一味追求这个利益,而放弃了对艺术本身的原则和坚持,那就会如同被取走灵魂的浮士德般;我们可以做贴近市场的事,市场营销行为,但一味追求而放弃了最初的艺术理想,是非常不值得的。
在访谈结束之后,沈洋先生在这个国内唯一的“全息声”实验室内,领略了领先全球的“四维全息声”技术所呈现出的作品——“声音感觉太真实了!” 沈洋先生赞叹声中,更带着一丝当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欢喜和欣慰。
背景介绍:
沈洋,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出生于中国天津。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美国IMG国际艺术家管理公司签约歌唱家;被特聘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